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末的高效液相色谱技术(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\ HPLC)又称“高压液相色谱”、“高速液相色谱”、“高分离度液相色谱”、“近代柱色谱”等。
高效液相色谱是色谱法的一个重要分支,建立在经典液相色谱基础上,引入了气相色谱的理论,开始了高压泵、高效固定相、高灵敏度检测器各技术不断进步的旅程。其以液体为流动相,采用高压输液系统,将具有不同极性的单一溶剂或不同比例的混合溶剂、缓冲液等流动相泵入装有固定相的色谱柱,在柱内各成分被分离后,进入检测器进行检测,从而实现对试样的分析。
该方法已成为化学、医学、工业、农学、商检和法检等学科领域中重要的分离分析技术应用。
解析真实世界的奥秘几乎都要用到分离技术,有机物构成了物质世界的绝大部分,而超过80%的有机物,大都采用HPLC进行分离和分析。因此,液相色谱构成了科学仪器领域极大的单品类,其市场之大让许多企业魂牵梦萦,无数企业前赴后继地进入液相色谱市场。
诞生与发展
1903年,俄国植物学家Tswett在会议上报道了应用吸附原理分离植物色素的新方法(后来文献发表于1906年),Tswett将这种方法命名为色谱(Chromatography),管内填充物被称之为固定相,冲洗剂被称之为流动相。
1941年,Martin等采用水分饱和的硅胶为固定相,以含有乙醇的氯仿为流动相分离乙酰基氨基酸,与Synge一同提出著名的色谱塔板理论,两人获得了1952年的Nobel奖。液固色谱被创立后的50多年时间里,液固色谱装置并无实质性的改进;直到20世纪60年代,为了分离蛋白质、核酸等不易汽化的大分子物质,人们把气相色谱中获得的系统理论与实践经验应用于液相色谱研究。
1966年,耶鲁大学的Horvath首次提出高效液相色谱(HPLC)这个名称,后于1967年开发了世界上第一台高效液相色谱仪,开启了HPLC的时代。1972-1974年,6000 psi泵、10µm粒径色谱柱和无隔垫进样器的引入,标志着HPLC从“高压”向“高效”的转变。液相色谱与光学检测器相结合,也使HPLC不仅可分离,还可同时完成分析任务,成就一套分离分析系统。
1973年,第一届HPLC会议在瑞士因特拉肯举行,1982年后每年举办。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,HPLC开发了分离肽和蛋白质的方法,为今日蛋白质组学和生物制药分析奠定了基础。
1979年至80年代初,开发了用HPLC分离对映体的方法,最初采用在流动相中加入修饰剂,后来开发了可分离对映体的固定相。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,John Fenn开发了ESI离子源,成功用于LC-MS。
2004年前后,引入< 2µm粒径的新系统,推动耐压15,000-20,000psi的UHPLC的出现。
商用发展史
1、色谱柱技术
色谱柱技术是仪器开发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。
1967年,耶鲁大学的Csaba Horváth和同事们在薄层填料(现称为表面多孔填料,SPP)方面的工作代表了HPLC柱和仪器技术的突破。50微米的球形玻璃珠涂有一层薄薄的聚苯乙烯树脂聚合物层(1-3μm),衍生形成阴离子交换功能,并用于分离核苷酸。颗粒被装入不锈钢柱(内径1mm,长度3米),这会产生高背压,需要使用泵将溶剂推过柱。这代表一个开始的趋势,即较小的颗粒会提高柱效,以提供更好的分离性能,同时也会增加柱背压,使其与平均颗粒直径成反比;因此,在接下来的几年里,泵输出压力将成为一个重要因素。除此之外,流速、额外柱效应(系统死体积)、峰宽减小、洗脱速度、样品通量和检测器能力等参数都成为改善HPLC系统所有部分的驱动因素。
2、第一台HPLC的诞生
经过色谱柱技术的发展,他们自制了梯度洗脱系统,使用两台 Milton Roy 微型泵。梯度由一个含有弱溶剂的搅拌储液池开始形成;然后由一个泵向该储液池输送受控但不断增加的强溶剂量;第二台高压泵将越来越浓的溶剂混合物从储液池推到色谱柱上;用一个带有8μL流动池的改良分光光度计检测。
1967年,他们与Picker Nuclear公司合作,推出第一台商用HPLC:LCS-1000。一个高压泵(高达4000psi)、一个进样Loop阀、一个柱温箱、装有上述薄层填料的色谱柱,以及一个基于低压汞蒸气灯的固定波长检测器(254 nm)成就了LCS-1000。1968年,该技术被Varian 公司收购(Varian后被安捷伦收购)。
同年,Waters推出首台HPLC系统ALC-100(ALC是分析液相色谱仪的首字母缩写),它改进了原有GPC-100系统,减少死体积,采用更高压力的Milton Roy泵,流通紫外检测器和(可选)和折射率(RI)检测器。Waters将其品牌口号“Ther Liquid Chromatography People“注册成商标,成为了LC的代名词。1972年,在Robert B.Woodward 及其博士后Helmut Hamberger的指引下,分离维生素B-12合成过程中中间体的异构体;从此HPLC打开了有机合成的市场。
色谱学家倾向于将HPLC的起源推至更早期的1964年。
杜邦公司的Jack Kirkland在参观Eidhoven理工大学时,在一间实验室里看到Josef F. K. Huber已在自制粗糙的HPLC仪器,带有紫外检测器,在GC颗粒上包裹液体(和流动相不混溶)后填充了色谱柱。参观后,Kirkland说服杜邦公司的经理让他研制HPLC,进行GC无法全部胜任的农药分离。
到1969年,杜邦公司推出820型集成色谱仪,有一个恒压泵、一个自制的UV 254 nm检测器(410型)和ZIPAX SPP色谱柱。并推出了第一批化学键合相,彻底改变了梯度HPLC的实践。岛津公司于同年开发出GPC系统,并于1972年与杜邦签订许可合同后开始制造销售LC-1(LC-830),1978年推出自主研制的LC-3A,以CDQR方式的单柱塞型送液单元为特征。
3、进样阀的演变
当杜邦和Waters将新的SPP填料(37-50μm粒径范围)装入标准柱(内径2.1 mm,长度50或100 cm)时,背压适中,因此第一台商用液相色谱仪采用了在线GC隔垫进样器。
随着填料颗粒变小,隔垫进样器的耐压能力不足,促使停流(stop-flow)技术的出现。这种手动进样很麻烦,限制了样品的通量,因此Valco的创始人Stan Stearns调整了GC阀,使进样压力达到4500 psi。六通进样阀在生产率和重现性方面取得了真正的突破,并通过改变样品Loop定量环尺寸,使进样体积更灵活,还促进了后来进样器的自动化。
Waters在其集成LC系列中使用了六通进样阀后,1973年推出了自己的U6K进样器,可进行方便、可变体积和可靠的进样,并可实现自动化。该进样器还具有一个创新的旁路通道,可在阀门循环时降低压力冲击,从而保护色谱柱在重复进样后不会损坏。
后来,Rheodyne公司于1976年推出7125型进样阀,对Valco方法进行了改进,使进样器将样品注射入阀的中心,可使用单个Loop环实现可变的进样量。
4、模块的崛起
早期的许多色谱用户认为,每个制造商各有优势,因而希望将最好的泵与最好的进样器、最好的检测器等结合起来,目的是构建一个具有快速可互换(或可升级)模块的高级系统。为了满足这样的需求,一些制造商(尤其是OEM行业的制造商)决定开发可优化性能的独立模块。
其中第一家是实验室数据控制公司(Laboratory Data Control,LDC),该司还利用EmmettWatson的服务构建价格合理的独立模块,包括254 nm紫外检测器。该检测器成为多家色谱公司的主要OEM组件。规模更大的Milton Roy公司收购了LDC,并成为许多HPLC公司和个人色谱仪的模块供应商。Valco和Rheodyne等零部件公司专门生产注射阀(进样阀)和切换阀。Schoefel、Cecil Instruments和Pye Unicam等检测器公司开发了专门的探测器。许多较小的公司开发了其他外围设备,可以根据需要快速更换。
5、液相泵的发展
Waters紧随模块潮流,开发了一款名为M-6000的独立泵,这是第一款专门为HPLC开发的泵。M-6000使用了两个往复式活塞,以便更平稳地流向色谱柱。其6000 psi的额定压力足以满足20世纪70年代初引进的25 cm柱(内径4.6mm)中10微米粒径填料的要求。
Altex(后被贝克曼收购)开发了全新概念的泵,使用可变活塞速度和快速再充满(refill),由此产生的110型泵的流量比当时大多数低成本的往复式泵都要平稳。为了提供更高的压力和非脉动流量,瓦里安(后被安捷伦收购)、Isco和Nester-Faust(后被珀金埃尔默收购)选择开发注射泵。
在这里,大容量(250毫升)活塞由精确的步进电机驱动。这些泵基本上没有脉冲,可以耐受高达6000 psi的高压,后来达到8500 psi。对于二元梯度,需要两个注射泵。但由于溶剂体积可压缩性,色谱柱在梯度洗脱过程中遇到问题;进入混合器的每种溶剂的实际流量与控制器上的编程不同,这会产生成分错误——尤其是当每台泵的启动体积不同时。注射器泵虽然独特新颖,但最终消失了。然而,注射泵值得一提,因为这项新技术试图在提供无脉冲高压流量时跳出框框思维。
6、工业3.0时代
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,主要的数据输出靠条形图记录仪。对于定量,通常采用手动方法,如切割和称重图纸或使用机械求积仪。Autolab改变了这一切,后来是SpectraPhysics(后被赛默飞收购又卖出,现属Newport)的一个部门,它推出了System IV计算积分器,提供数字读数。输出可以表示为简单的面积百分比或基于方法中存储的校准因子。由于其较大的动态范围,色谱仪不再需要在调整信号衰减的同时进行多次进样,从而提高了实验室生产率。
由微处理器控制的惠普HP 3380A积分器更进一步,它既是记录器又是字母数字打印机绘图仪,因此所有信息都在一张图表纸上。此后,许多制造商推出了自己的数据系统来补充HPLC硬件。1979年,Nelson Analytical开发了基于个人电脑的数据分析软件,利用新的大规模集成电路(LSI)构建模数转换器,并提供具有强大计算能力的仪器控制和数据采集,成为许多制造商系统中的标准。
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,高效液相色谱法越来越多地被用于制药和其它行业,用户每天需要分析许多样品。第一台进入市场的HPLC自动进样器来自Micromeritics公司,这是一家专门从事粒度测量的公司,他们于1974年推出708A型LC自动进样器,使用旋转托盘中的管状小瓶。将一根针放入小瓶中,刺穿瓶盖,同时一个套环将瓶盖向下推入小瓶,将样品送入进样环中。该系统可对小瓶中进行1-3次取样。到20世纪70年代末,大多数主要供应商都推出了自己的自动进样器。
7、集成液相系统的回归
随着HPLC被广泛接受,仪器外围设备的中央控制更有意义。模块式LC概念正在失去支持,对于分析含有多种成分的样品,梯度洗脱是必须的。产生二元梯度的双泵系统(两个泵在高压侧垂直连接在一起,需要一个混合器)产生。
惠普的分析部门(现为安捷伦科技)改进了两年前收购的Hupe-Busch系统。HP 1084是第一款微处理器控制的LC,具有独特的流量控制功能,并配有自动进样器、紫外检测器和外部荧光检测器。1084的精确流量控制是很好的卖点,并具有高度可重复的保留时间。
由于两个泵产生梯度系统的成本很高,因此,使用两个或三个比例阀,可以生成二元或三元梯度,在方法开发过程中提供更大的灵活性。低压梯度最终成为许多公司的标准,后来还开发了更强大的四元泵。1978年,瓦里安推出的LC-5000是第一款集成的高效液相色谱系统,它将低压单泵梯度功能、关键功能的微处理器控制、用于设置方法的键盘和CRT显示器集成在一个单元中。主动式进样止回阀解决了止回阀粘性和注入损失的问题。1979年Spectra Physical推出的 Model 8000采用的设计与当今仪器中使用的溶剂混合设计几乎相同。
1975年,Dionex(后被赛默飞收购)作为DurrumInstruments的一个部门成立,以应对一个新兴的色谱市场:离子色谱(IC)。Dionex很快成为分离无机和有机离子化合物的领导者。他们的专利由陶氏化学公司授权,包括:使用离子抑制器从流动相中去除盐,对分离的离子进行电导检测。Dionex还开发了专门的IC柱,用于严格分离如饮用水中的痕量溴酸盐和卤代氧化物,使用脉冲安培检测器进行碳水化合物分离,以及离子排斥分离。
8、多种色谱检测器的问世
HPLC的前10年,光谱检测器占主导地位。采用DAD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后,可进行实时光谱测量,并可以实时获得完整的紫外-可见光谱,后成为行业标准。1977年,惠普推出了全球第一个DAD检测器8450,为此后的DAD检测器设定了黄金标准。随着GC-MS的巨大成功,各种液相色谱的接口类型被开发出来,以结合两种显然不兼容的技术——一种在液体环境中,另一种在真空中。接口技术包括直接液体接口、传输设备、粒子束、连续流FAB、离子喷雾和热喷雾。
第一个成功的LC-MS接口,使用的不是移动的金属丝,而是移动的传送带,可以传输更多的样本,以获得更好的灵敏度。1987年,Vestec公司推出热喷雾接口,热喷雾是20世纪90年代之前使用最多的LC-MS接口。
耶鲁大学的约翰•芬恩(John Fenn)开发了ESI电喷雾,可产生完整、高分子量、多重质子化或去质子化的离子。Jack Henion及其同事发了一种离子喷雾接口,使用雾化氮气辅助电喷雾操作;SCIEX(隶属于丹纳赫)使用了Henion专利,1989年推出第一款ESI类型的LC-MS接口。ESI现在是标准的LC-MS接口。
HPLC还发展了其它通用探测器。蒸发光散射检测器(ELSD)和带电气溶胶检测器(CAD)均将LC流动相流出物雾化成液滴,蒸发后留下非挥发性分析物的小颗粒。总的来说,2005年ESA Biosciences(先被Dionex收购,现隶属于赛默飞)推出的CAD检测器比ELSD更灵敏,并更利于梯度。CAD还可以检测所有非挥发性和许多半挥发性分析物,且响应一致。
9、超高效时代
20世纪80-9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,液相色谱仪大都使用3-3.5μm或5μm颗粒、6000 psi泵和4.6 mm内径的色谱柱。
为了满足快速分析的需要,研究者开发了亚2μm尺寸的填料,系统再次被推向更高的工作压力;而且由此产生的粘性加热效应需要更窄内径的色谱柱,因此还需要显著减少额外的色谱柱体积。2004年,Waters推出Acquity UPLC系统,满足了21世纪初新的小颗粒短柱(5-15 cm)和更窄孔径(内径2.0–2.1mm)的需求。Acquity对现有产品/技术进行了深思熟虑的组合,从而形成了一个具有合理低额外柱体积的实用系统。这项创新激励其它十几家公司推出类似的UHPLC产品。
10、其它创新
气泡让早期HPLC用户很烦恼,流动相中的气泡会损害主泵,检测器的流动池中也会有气泡。溶剂需脱气,首先将溶剂煮沸,再通过精心设计的储层将气体挡在外面。后来SpectraPhysics发现储液罐中的氦喷射阻止了空气在溶剂中的溶解,并允许低压混合有效地用于HPLC泵。再后来,膜脱气器取代了氦气喷射,成为今天所有HPLC/UHPLC的一部分。
Fittings(色谱接头)也令人头疼。通常情况下,过度拧紧配件会导致潜在泄漏,并在重新连接时表现不佳;来自不同公司的Fittings不兼容会产生死体积。Upchurch Scientific发明了手紧型接头(Fingertight fittings),易于重复使用,并耐受非常高的压力。
HPLC的出现不过三十多年的时间,但这种分离分析技术的发展十分迅猛,应用十分广泛。其仪器结构和流程多种多样。典型的高效液相色谱仪结构和流程可用下列方框图表示(See Fig.3-4)。高效液相色谱仪一般都具备贮液器、高压泵、梯度洗提装置(用双泵)、进样器、色谱柱、检测器、恒温器、记录仪等主要部件。
高效液相色谱更适宜于分离、分析高沸点、热稳定性差、有生理活性及相对分子量比较大的物质,因而广泛应用于核酸、肽类、内酯、稠环芳烃、高聚物、药物、人体代谢产物、表面活性剂,抗氧化剂、杀虫剂、除锈剂的分析等物质的分析。